Thursday, August 24, 2006

貝比魯斯的病及它對醫學史的衝擊

題目:〝Babe〞Ruth’s Illness and Its Impact on Medical History
(貝比魯斯的病及它對醫學史的衝擊)
著者:Bikhazi NB, Kramer AM, Spiegel JH, Singer MI (Departments of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and Medical Oncology,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出處:Laryngoscope 1999;109:1-3.
內容:公元1947年9月6日,美國第4屆內科癌症研究醫學會在Missouri州的St. Louis舉行。會中曾報告一新藥之實驗性化療反應極為良好的不名病例,與會者很多人知道這個病人就是鼎鼎大名的棒球明星Babe Ruth。可惜當時這些人並未預見這同時也是癌病治療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Ruth於1946年9月因聲音嘶啞及左眼眶後劇痛就醫。初時診斷為副鼻竇炎且曾拔除數顆牙齒,但疼痛依舊。11月轉至另一醫院,發現他左側Horner’s Syndrome,左側軟 及聲帶麻痺,同時左肩乏力。顱底的X光檢查發現從foramen ovale到jugular foramen有一腫塊。並未做切片下,給予X光照射治療,而後Ruth的神經學症狀有稍減輕。12月Ruth左頸出現腫塊。外科醫師意圖取出此腫塊,卻發現它包住頸動脈,遂將外頸動脈結紮而術後繼續電療並給女性荷爾蒙。Ruth住院3個月,体重掉了80磅,仍然疼痛。此時Lederle藥廠在研發folic acid製劑過程中發現一種類似的物質teropterin,在動物實驗及兒童急性白血病之治療有效。Teropterin即是amethopterin (methotrexate)的前身。在Ruth同意接受試藥下,1947年6月29日開始每日注射teropterin。8月14日報紙記載:頸部腫塊已完全消失,疼痛大致上不見了,可以吃固体食物而無吞嚥困難,聲音嘶啞也好很多了。接著就是9月的醫學報告。不幸隔年夏天症狀復發而Ruth於1948年8月16日因大葉性肺炎過世。解剖証實Ruth死於鼻咽癌之轉移(左頸部淋巴結、肺、肝及兩側腎上腺)。原發腫瘤位於鼻咽之後側及上方,約2公分,已侵犯jugular foramen之第9、10、11對腦神經,而喉部並無腫瘤。本文著者歸結:Babe Ruth可能是醫學上第一個接受系列性電療及化療的鼻咽癌病人,而此種方式在過了50年後的今天,正是鼻咽癌治療的趨勢。Babe Ruth不論生前或死後,對這世界的貢獻均可謂大矣!
譯註:Babe是暱稱,他的原名是George Herman Ruth。1895年生於Baltimore,1914年進入Baltimore一個小聯盟球隊,開始職棒生涯。他很快進入Boston Red Sox,起先是一名左投手,曾在世界大賽(即大聯盟決賽)創下連續29又2/3局對方無得分的記錄。由於打擊好,遂棄投從打,而於1920年轉入New York Yankees一直待到1934年。這段時期最值一提的就是1927年在大聯盟154場比賽中創下60支全壘打的記錄。Ruth因患NPC,也是這裏常見的疾病,或有參考價值,故予摘錄。
摘錄者:林凱南題目:Complications of Otitis Media:The Importance of Early Recognition (中耳炎併發症早期診斷的重要性)
著者:Albers FWJ (Department of Otorhinolaryngology, University Hospital Groningen, Groningen, The Netherlands)
出處:Am J Otol 1999;20:9-12.
內容:中耳炎併發症在抗生素未出現以前是極為嚴重的問題。Kafka在1935年的Laryngoscope雜誌上發表3225名乳突炎病例,其中6.4%發生顱內併發症,而死亡率高達76.4%。Gower及McGuirt統計1963至1983年的100例神經耳科學併發症,死亡率仍高達10%。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報告中15歲以下的兒童占不小的比率。本文乃著者敘述其大學醫院1993至1996年的23例顱內或顳骨內併發症的情況。這23名病人有28種併發症,包括21種顱內及7種顳骨內併發症。腦膜炎最多,有12例。有約半數(11例)年齡小於11歲。原發病變為:急性中耳炎10例,慢性中耳炎11例,成人小兒人數相當;膽脂瘤僅有2例,全為成人。頭痛者有17例而發燒者18例,著者認為它們是值得注意的併發症早期症狀。有6例(26%)鼓膜看來正常。經過治療後,8例完全康復,1例死亡(多發腦膿瘍)。其餘14例有後遺症,包括腦神經麻痺(5例),感覺神經性聽障及前庭失能
(4例),輕度偏癱(3例),頭痛(1例),及腦病變(1例)。完全康復的病例,症狀出現至開始治療,平均4.4天(2-12天);有後遺症的病例,則為13.5天(2-60天)。兩群在統計學上的差異為有意義。
評論:摘錄者在當住院醫師時,台大還有不少中耳炎顱內併發症,每年甚至還有死亡病例。當時的病例多為膽脂瘤,本文所述23例中膽脂瘤僅2例,且有6例鼓膜看來正常,值得注意(特別是在看他科照會時)。著者認為發燒是併發症之早期症狀;但是急性中耳炎有發燒應屬平常,本系列之急性中耳炎也有10例,也許應改成不易用藥物控制之發燒較為妥當。又,有後遺症這一群中有長達60天才開始治療者,平均下來自然會把天數拉大,這應是一個研究上的瑕疵。
摘錄者:林凱南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