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30, 2006

個人的淺見

個人的淺見
林凱南
我家有一位「長輩」經常訓勉後生小輩講話要先思考,要有禮貌,要有節制。令我印象極為深刻的是他常強調在公開的場合,特別是會議中遇到要發言時,最好先說「我個人的淺見是---」。他認為這樣說容易達到說話的目的而且縱使這個「淺見」是個較為敏感或是反對的意見時,對方的反應也不會太激烈。信哉斯言!邇近有數例病人與醫師間,由於對話的要領沒抓好而造成困擾,對此提出個人的淺見,供作大家參考。內容也許有點出入,各個案例並不特別針對任何人,請大家多多包涵。
1) 病人頸部有一淋巴結腫塊,從新竹的前輩轉介而來,在門診手術後一週回來拆線。醫師查電腦的pathology診斷,上面還未列出,故以電話直接與病理科的醫師聯絡。在電話裡病理科醫師說「還不能完全R/O lymphoma, 如能拿多一點specimen ---。」醫師就照這樣告訴病人。當天病人出了診間就順手拿起一張意見卡,提出了他的抗議:「我從新竹來,已經擔心了一個星期,今天告訴我可能是惡性瘤,又不太確定,到底怎麼搞的?還要再拿,叫我去那裏再生一個來?你要我怎麼辦?早知道我就不來這個醫院。」
個人的淺見:病理科醫師沒看到病人,他說話的對象僅是ENT
的醫師,他是站在病理對臨床的立場作建議性的講話。臨床醫師對病人時應該還有一些空間。第一他還有與病理醫師討論的空間,病理醫師也還有作標本之特別染色的空間;第二他還有以其他言語表達的空間,甚至前面的那句話可以等正式的報告打出來後才告訴病人。
2) 病人來開刀慢性中耳炎,住院第一天(星期一)問醫師:手術後過幾天才能出院?醫師答曰下星期一出院。到了星期三,總住院醫師來說,缺床缺得很厲害,這床明天(星期四)能不能出院?醫師就硬著頭皮去跟病人說:希望他明天出院。病人很生氣,認為醫生在趕他出院,沒有良心。
個人的淺見:假如病人問何時出院,回曰:「原則上下星期一出院,若情況良好,提早出院亦不無可能。」則情況會完全改觀。
3) 病人是一位知名管理學者的夫人,因舌上的腫瘤預定某日下午手術。手術預定表的時間是12:30,病房醫護人員很熱心的告知手術時間,病人與家屬很緊張的從早上就戰戰兢兢的等待這一時刻的到來。豈料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一點鐘沒動靜,一點半也沒動靜,二點鐘快到時,手術室的通知來了。不過,病人大約又在手術室外面等了一個小時才送進去開刀。這位管理學的老師終於忍不住的向院長寫了一封信---。
個人的淺見:手術預定表所列的時間是預估的,在告知病人時,應言明「手術時間會受前面手術進行的情況影響,有可能提前,亦有可能延後,請安心等待」。在手術室內的人,不論是醫師或護士,若預估手術會延後很久才結束時,在禮貌上應該及早通知下一個手術的術者以及病房,才算是週全。手術室裡的人一定是很熱心的在為這個病人找另外一個房間,而把病人先叫來外面等,可是等得實在太久了。是我們在估算手術時間的能力不夠好,還是我們覺得病人都是應該「等」「忍耐」而不太在乎呢?
4) 門診有一位兩側聽障要求作鑑定的病人在接受第二次聽力檢查後回到門診。病歷上第一次聽力檢查的小姐在聽力圖上註明〝reliability poor〞,不過第二次另位小姐做的聽力圖卻與第一次相當的符合,且未作任何評論。門診醫師要求聽力室再為病人做一次,聽力室認為不必要,最後醫師告訴病人,「聽力室認為第一次檢查的可信度有問題」,病人遂拿了病歷很生氣的向聽力室人員抗議,要求他們解釋reliability poor是什麼意思。
個人的淺見:聽力圖上寫reliability poor,不要直接翻譯給病人聽,病人會以為我們認為他「作假」,這是很難忍受的事。應該說「您的聽力檢查較困難施行,兩次檢查結果不太一樣,我們不知應採取那一個,所以應該再做一次」。
經過這幾個案例,我還有一些淺見:
1. 醫師除了醫術與醫德要具備外,還有很多重要的事要兼顧。
2. 不要以為你知道的common sense,病人都知道。
3. 要常常站在對方(病人)的立場,看待事情。
4. 各個協作單位之間,要有好的聯繫。
敬請多多指教!
(原文刊於耳鼻喉部「反射鏡」季刊)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