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24, 2006

開刀與開車

林凱南 (臺大醫院 耳鼻喉部)

每當我要從事一個自己以前會做而現在已經不是很熟悉的手術(例如parotid或submandibular gland)時,前一二天裏總會好好的去翻書。感覺像開車到一個陌生的地點,至少要看一下地圖一般,知道在什麼交流道下高速公路或那一個路口轉彎。翻書的目的,其實也是要知道每個步驟應露出那些解剖學位置後,才能進行下一個步驟。至於開車在多線路上,要走那一個車道,才會在轉彎時順利,或者不會被前面轉彎車堵住,則需多開幾次以後才能体會到。我想手術也是這樣。二十多年前當住院醫師時,最喜歡跟「大刀」,因為大刀跟的機會比較少,而且老師們多半會step by step的清清楚楚的露出前一天看到的書上所敘述的有名稱的血管、肌肉、神經,讓自己覺得很有收穫。當時還沒有電腦,只有普通的打字機,所以從每一個手術下來後在打手術記錄時,等於在腦海中再度回憶一次。標本像larynx拿下來後要從後方中線剪開,用牙籤撐開好好去觀察laryngeal box內的病變。現在的人大概只會敘述「皮膚切開如圖○所示---」來取代以前「使用○號刀片,從jaw angle後下方○公分處沿著與下頷骨下緣平行,距離○公分,向前至---」的敘述。就中耳手術而言,也少有人去注意到要敘述耳後切開上方與下方各要到那裡或距離耳郭多遠。皮下的dissection向前方,也少人注意到是否有dissect到靠近耳道皮下看到subcutaneous fat後才作M形的皮下組織切開。一但骨耳道露出後,我們總是要敘述「前上方剝離到tympanosquamous suture,後下方剝離到tympanosquamous suture」,現在operation note使用勾選的方式,可惜沒有這個敘述,但也幾乎看不到住院醫師們在劃圖的部份有此種敘述。
從上面這些事實看來,大家大概可以了解開刀與開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了吧?開刀不去注意anatomic landmark,就像開車不知道要在那一個路口轉彎或交流道下來一樣,能開得好嗎?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